胜败乃兵家常事。
在徐温看来,此次撤退不过是为了他日以更小的代价获取最后的胜利,毕竟眼下让自己麾下士气并不怎么样的军队跟正气势如虹的宣州军硬碰硬,那实在并不是什么明智的选择,所以暂且的撤退既可以巩固一下自己的攻势,稳定一下军队的心神,又可以持续的给地盘并不大的宣州带来持续强大的压力和威慑,这实在不失为一个一举多得的好办法。
可是,眼下在吴国国内政治风暴的中心——宣州,有太多有心人都盯着这里,关注着这里一切可以关注到的风吹草动。起初,绝大多数人都并不看好李遇,虽然宣州在李遇治下多年早已经是固若金汤,但是以区区一州的弹丸之地来对抗掌控整个吴国大权的徐温,这实在不是什么智慧的表现。在众人看来,李遇最多可以凭着宣州的地利在交战初期勉强跟徐温斗上一斗,之后那边会很快变成砧板上的肉段,任徐温宰割的。
可让人大跌眼镜的是,面对着主动寻衅的徐温军,李遇抓住徐温其子徐知训贪功冒进和大部队脱节的问题率军猛攻,结果一战而克一举基本上打残了吴国国内自从杨行密时期便赫赫有名的军队润州水师和广陵营,让徐知训不得不跑到父亲徐温的遮蔽下可怜的舔着伤口。
如果说李遇击败徐知训主要凭借的是对方的狂妄无知的话,那么之后再宣州城下和徐温的激战那可就无论从哪一方说起都算得上是堂堂正正的了。
面对着攻势凶猛,急于用一场胜利找回场子的徐温军,李遇丝毫没有胆寒,并没有选择利用宣州的高墙死守进一步消耗徐温的有生力量这一最为明智的做法,而是选择了直接出城迎战这一充满了热血和豪情的做派。
相比这种豪迈的气概,更让人目瞪口呆的是战斗的结局。
在这种硬碰硬的战斗结束后,李遇依旧是龙精虎猛,倒是起初看似声势浩大的徐温退兵数十里避一避李遇的锐气。
面对这样一个结局,让几乎所有当初把李遇看成一条过江之鲫的“有心人”都不由得倒吸一口凉气。
宣州城下这一场死中求活酣畅淋漓的胜利不仅换来了世人的对李遇的肯定与尊敬,更是直接带来了吴国内近十个起初对徐温心怀不满但又害怕其实力州郡态度直白的竖起反旗,表示忠于杨家,并不接受徐温这个阳奉阴违的狗腿子。
国内政治形势发生这么大的动荡,身边自然少不了闻着腥味赶来的鲨鱼。吴国周边诸如朱梁、吴越、马楚、刘汉、王闽等割据势力直接屯兵于吴国边境,关注着吴国内事态进一步的变化,时刻准备着在一个恰当的时机浑水摸个鱼,把在杨行密生前没占到的便宜如今统统连本带利的拿回来。
堂堂江南第一大国的杨吴政权,从一副鼎盛千秋的模样变成如今这么风雨飘摇的样子,前后时间还不到半年。
如今的徐温真是肠子都悔青了,看着士气低落的军队,再看着无比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对于再次同李遇激战,心中实在没有半分把握,急剧恶化的形势和附近的风起云涌让原本觉得稳操胜券的徐温心中充满了焦躁,有些技穷的他为了避免出现首尾难顾的尴尬局面,不得不在明知道李遇是一块非常难啃硬骨头的情况下,继续的从那些服从自己调遣的州郡抽调人马,先平掉这个祸害。
呆在宣州交界军营里的徐温总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眺望,眼睛深情的凝视着远方依旧巍峨的宣州城,脑海里满是东晋太元八年苻坚在淝水的样子......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和州。
离宣州虽远,但是作为吴国的丰腴之地,和州无论是人口资源还是经济实力也都是国中数一数二的大州。眼下强敌环绕,位于吴国中心位置,已经享受了十余年太平岁月的和州百姓,终于再一次感受到了风声鹤唳的压迫感。
和州在徐温的调兵遣将之下,进入到紧张的战备之中,一队队雄赳赳的武夫装备齐整的在街面上行走集结然后开赴和州郊外,等待着附近诸如润州、庐州等地紧急的抽调戍卫部队聚集起来然后一齐开赴宣州前线。
五代人尚武,即便是南方。因为在这糜烂不堪的世道里只有出众的武力才能给讨生活的人儿带来足够的安全感。更重要的是吴国人从杨濛父亲杨行密那个时代的开始,已经习惯了以正统和王师自居,杨行密当年凭借着以黑云长剑都为首恐怖的军事力量三军效命,不仅打遍东南无敌手,更是阻挡了中原地区混世魔王朱温的南侵之路。
在吴国当地人看来,出征就是胜利,就是征服,就是财富,就是用吴国儿郎们用自己手中的刀枪剑戟为这一方讨生活的百姓拼搏出一块更加丰腴的土地,争取到一方更加广阔舒适的生存空间。
他们当然不畏惧战争,不畏惧死亡,甚至面对着这即将会发生的大战,心中带着一种欣欣然,看着每一个即将开赴沙场的战士就像是看着那一个个会移动的光荣和梦想。
和州,临川王府。
杨濛正端坐在庭院里最后的检查擦拭自己的武器,一把雕弓,三尺青锋再加上两壶制作精良的箭矢,便是眼下杨濛的全部家当了。
杨濛年纪不大,但是虎父无犬子,跟他老子杨行密很像,长的颇为英武,再加上平日里对武技的修炼,杨濛行动间虎步龙行,即便是穿着打扮很随意,却也有着几分不怒自威的气度。不过好在杨濛无论
喜欢重振杨吴请大家收藏:(m.blbook8.com),免费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