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郭悦也不会吝啬这十几份粮食,一份粮食大概四两,东汉十六两为一斤,也就是说一份也就是现在所说的二百五十克,半斤,真心不算多。但是古代人的思想来看,一两粮食就能填饱一家人一天的肚子。
穷人们吃饭往往都是扔几粒米到锅里,加一整锅水开始熬。而且这种米都是未脱壳的糙米,属于那种一口下去全是硬壳的劣质粮食。所以穷人们往往都是吃不饱饭的。像那种一天两顿饭,顿顿能吃饱的农民,都算是小康生活了。
这种吃饱还不是两菜一肉一汤的那种,就是单纯的吃饱。
由此可见,汉末的农民们生活的苦楚。像郭悦这种一天三顿,顿顿吃饱的,恐怕被老学究知道了,会被批斗浪费的。
而且刘翊准备的粮食显然很多,即使是这几百人,他准备的粮食也绰绰有余。
不得不说,所有百姓的表面素质还算不错,即使是放粮,也没有拥挤,但是几百号人堵住了刘家大门,总归是不好。
“子正兄。”郭悦左看看右看看,结果在大门前看到了刘翊。刘翊正站在桌子前主持放粮,而他的面前,则是围了一圈的商人们。
明显刘翊是听不到她的喊叫了,郭悦无奈,只得挤进了人群,借助自己的小身板在人群的夹缝中穿梭,最后跑到了刘翊面前。
“子正兄。”郭悦挤进人群一直到刘翊身旁,刘翊也才刚刚发现了她。
一直被商人们缠身,而刘翊本身是一个老好人,也不知道该如何拒绝商人们,所以一直无法脱身。
“靖节姑娘,有什么事吗?”正好趁着郭悦来了,刘翊连忙给郭悦打眼色。
郭悦自然明白,说道:“有些私事,子正兄可否跟我来一趟。”
刘翊连忙点头,两人走出人群,走进刘家里面,刘翊才问道:“靖节姑娘有什么事吗?”
“还不知道子正兄多长时间放一次粮?”郭悦问道。
刘翊倒也没想什么,回答的很干脆:“每个日耀我都会放粮。”
“哦。”郭悦点点头道:“那不知道子正兄有没有想过和官府合作一下?”
“合作?”刘翊纳闷,“我放粮的确是经过官府首肯,不过我一介士人,何谈和官府合作?”
“子正兄如此帮助百姓,我相信应该不仅仅是大公无私的举动吧?”郭悦倒也不客气,直接挑明话题,“所谓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不过子正兄既然看不上名利中的利,那么看中的也应该是名了吧?”
刘翊没想到郭悦直接打开天窗说亮话,点头道:“的确,世人皆被名利所扰,我刘翊也的确好名,不过像如今我的所作所为,也是为了百姓之好,并未有任何偷鸡摸狗之事,所以我刘翊博得的名声自然是问心无愧。”
郭跃点头,既然说实话那就好,要是换成曹操,指不定还得谦虚两句装装样子。
“我这里倒是有几个办法能够让子正兄的名气更加传播,不知道子正兄愿不愿意听一下?”
“愿闻其详。”
刘翊没有什么坏毛病,该问就问,该听就听。
“首先一点,子正兄应该知道我大汉的钱财主要来源吧?”郭悦问道。
刘翊回答:“知道,我大汉的财政收入包括田税,关税,算赋,口赋,更赋,户赋和平赋。”
郭悦点头:“那子正兄自然知道人口对我大汉赋税的重要性吧?”
刘翊正要称是,不过突然间似乎猜到了郭悦的想法,问道:“靖节姑娘是想趁机调查一下我颍川的人口?”
的确,颍川不是一个大县,整个县也不过一千户人,但是暗藏在这一千户人中,没有上报给官府的人,估计比这一千户人还要多。
这些人俗称黑户,不上报当然是为了不交税。
当然不是关税,田税,而是算赋,口赋和更赋。
算赋是秦汉时政府向成年人征收的人头税。它始于商鞅变法,是作为军赋征收的人头税,在秦时或称作口赋。公元前203年刘邦下令,规定凡是年龄在15-56岁的人出赋钱,每人120钱为一算,这就是算赋,从此成为定制。
算赋是汉政府财政收入中的一个主要项目,归大农经营。目的是“为治库兵(兵器)车马”,故仍是军赋性质。算赋一律用货币缴纳,除汉昭帝因谷价过贱伤农,有两次特诏暂用菽粟代钱外,几乎没有例外。算赋数额有因特殊情况而减轻或蠲免的,偶尔也有增加的,一般来讲,算赋为每人一年一算,但也有特殊情况,如秦朝曾有法令“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西汉政府为了鼓励户口增殖,提倡早婚。公元前189年下令:女子年龄15以上至30未嫁五算,即算赋五倍于常人。《汉律》还规定,贾人与奴婢倍算,即商人与奴婢的算赋一倍于常人。这显然是为了抑商和限制蓄奴。
口赋,是汉代政府向十四岁及其以下的儿童征收的人头税。也称口钱、口贱钱。西汉初年征收额是每人20钱。起征的年龄是7岁,到汉武帝时提前到3岁起征。汉元帝时,贡禹上书,请求把起纳年龄再推迟到7岁,被采纳。
由更卒之役的代役钱转化而来的一种赋税。汉制﹐成年男子均须为政府服徭役﹐共有三种﹐即正卒﹑戍边﹑更卒。更卒之役是每人(除享有免役特权者外)每年须在本地为地方官府服一个月的无偿劳役﹐从事修路造桥﹑转输漕谷等等。因役人轮番服役﹐所以叫作“更”﹐役人叫作“
喜欢变身少女的三国日常请大家收藏:(m.blbook8.com),免费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