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文安率领的这支部队行进到离蒲津还有百余里的地方,突然被杨谅叫停。杨谅命令纥单贵拆掉黄河渡桥,把守蒲州(今山西省永济市),并将裴文安调回。裴文安捶胸顿足,向杨谅感叹道:“大王难道不知兵贵神速的道理?如今我被调回,各路兵马行进缓慢,战机稍纵即逝,等到敌人反应过来,一切就晚了!”杨谅这次没有搭理他,仍然坚持他的部署,他命令王聃为蒲州刺史,裴文安为晋州(今属河北省石家庄市)刺史,薛粹为绛州(今属山西省运城市)刺史,梁菩萨为潞州(今属山西省长治市)刺史,韦道正为韩州(今属山西省长治市)刺史,张伯英为泽州(今山西省晋城市)刺史。我们回顾一下杨谅起兵以来的这一系列部署,一定会感到很奇怪。奇怪之处有二:第一,杨谅对王頍的计策所谓的“兼而采之”体现在哪里?第二,杨谅明明采纳了裴文安的建议,为什么又突然放慢了进军速度?笔者认为,这些现象就是表明杨谅这个人在带兵方面尚显幼稚的最好证据。杨谅所谓的“兼而采之”,就是要急行军做出一副要攻打长安的架势,但又不能真打,走一段,部队需要停下驻防。这是一种很滑稽的理解,应该说,杨谅没有领会王頍之计的要义。杨谅为什么突然设置这么多刺史?因为他觉得自己要稳扎稳打嘛!裴文安的计策自然就被抛之脑后了。设置这么多刺史,果然与隋朝成对峙之势,杨谅也结结实实过了一把皇帝瘾,但正如裴文安所担心的那样,杨广此时已经反应过来了。他派谁去平叛?杨谅当初起兵打的旗号是“杨素反,将诛之”,这个无凭无据的口号把杨素的名声都搞臭了,既然如此,平叛之人,看来非杨素莫属。
果不其然,隋炀帝杨广派杨素率精骑五千,首先进攻蒲州的王聃、纥单贵、茹茹天保。杨素是身经百战、久经沙场的老手了,纥单贵和王聃怎么会是杨素的对手呢?几经战斗,茹茹天保败退,王聃开城献降,蒲州宣告收复。首战失利的杨谅没有就此认输,他派手下赵子开带十余万大军,沿绝路登山,驻守在高高的山壁上,布阵五十里。敌军有如此阵势,加上占据地利,杨素自然不敢强攻。他或许想到了当年三国后期名将邓艾翻山越岭,偷渡阴平直取成都的事迹,于是命令一部分士兵,在山下摇旗呐喊,吸引赵子开的注意力,自己带了一支小分队潜入山中,不畏险阻,沿着悬崖峭壁攀岩而进。赵子开正在思索如何破山下之敌,忽听营外大乱。只见杨素所率隋军如神兵天降,突然出现在赵子开大营。一时间,赵军大乱。《隋书·杨素传》记载:
谅遣赵子开拥众十馀万,策绝径路,屯据高壁,布阵五十里。素令诸将以兵临之,自引奇兵入霍山,缘崖谷而进,直指其营,一战破之,杀伤数万。
这一战意义重大,不仅消灭了杨谅叛军的大量部队,也彻底摧毁了杨谅继续打下去的信心。在他任命的介州(今址不详,或属甘肃省陇南市)刺史梁修罗投降后,杨谅勉强纠集剩下的部队,凑了十多万人,由王世宗、赵子开、萧摩诃等人带领,与杨素展开最后决战。结果可想而知,杨谅的叛军全线溃败,萧摩诃被俘,杨谅本人退回并州。杨素立刻追击,迅速包围了并州,勒令杨谅投降。最终的结果,《隋书·杨素传》记载了九个字——谅穷蹙而降,余党悉平。王頍要逃到突厥,没想到道路断绝,担心自己被活捉后受尽屈辱,于是自刎而亡,临死还在感叹:“吾之计数,不减杨素,但坐言不见从,遂至于此。不能坐受擒执,以成竖子名也。”事后,杨广对文武百官说:“终鲜兄弟,情不忍言,欲屈法恕谅一死。”杨谅虽被免除了死罪,但杨广说的是多么讽刺的一番话!杨谅在文帝一朝就无视法律权威,许多法律规定因为隋文帝杨坚的照顾而对他是无效的。杨广之意,既然杨谅那么喜欢“逍遥法外”,那他现在犯了错,还是让他继续“逍遥法外”——不要处死好了。这分明是一种嘲讽!兄弟之间,何苦相讽相讥、相恨相杀?每每读到此处,笔者唯剩唏嘘。
最后的判决结果,杨谅被除名为民,监禁起来,不日,死于狱中。
亲情呵!亲情!
权力呵!权力!
杨谅之乱的平定让隋炀帝杨广的统治更加稳固。至此,杨广彻底摆脱了自己从谋划篡太子位以来所遇到的一系列问题,他的帝王之位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被坐得名正言顺。不久之后,他开始把目光投向了国家的建设上。
本站重要通知:请使用本站的免费小说app,无广告、破防盗版、更新快,会员同步书架,请关注微信公众号 gegegengxin (按住三秒复制) 下载免费阅读器!!
喜欢隋唐我来了请大家收藏:(m.blbook8.com),免费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