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属的一番话高延寿很不以为然,但是也有一些松动,然他的这些松动在对阿史那社尔的一次战争胜利后荡然无存,胜利来的太过容易,让高延寿愈加的轻视唐军,继续向前出唐军发动出击,殊不知正好中了李世民的陷阱。
在这场仗的伊始李世民就已经与策略这一切,认为高延寿会有三种策略:一、带引兵马直至前沿,与安市城连为保垒,占据高山的险恶地势,坐吃城内的粮食,让骑兵抢掠唐军的牛马,使唐军久攻不下,想要退兵又有泥沼阻隔,以此困住唐军,这是上策;二、与城中的军民一道,乘夜全部逃遁,这是中策。三、不自量力,来与唐军方交战,这是下策。
分析了三种策略后李世民很有信心的对人道“你们看着,高延寿他们必然会用这下策,送上来的礼物在我们岂有不要的道理,这次我们一定会生擒高延寿”
所以高延寿之所以能够战胜阿史那社尔,那完全是李世民的一个诱敌之计,真正的唐军怎么会那么的不堪一击?而后李世民又让人给高延寿送了一封信,表示这次来高丽并非为了征服,只是听说高丽国内臣子杀了国王,所以前来问罪。本来并不想攻打城池,只是唐军补给不够,不得已破城收集粮秣,只要他们重修臣礼,唐军便可归还罢兵,不仅如此,唐军还会将占领的城池归还。
很多的时候,说话的语气代表着一个人的实力,这样客气谦逊的语气让高延寿更加的对唐军不屑,对唐军的防备自然也就松懈了不少。
在高延寿自以为唐军不堪一击胜利在握的时候,李世民正在连夜召集文武大臣商议战事,命令李绩率领一万五千名步骑兵在西岭布阵;李道宗率领一万一千名精锐士兵做为奇兵,从山的北面穿越峡谷以冲击高丽军队的后尾;他自己也亲自带领四千步骑兵,挟带鼓和号角,放倒旗帜,登上北山;
做好安排李世民自信的一笑,胸有成竹道“各路大军以鼓声号角声为令,声音一响,即可全部开始出击,而后我们等着看高延寿是如何来降的”
与高延寿的战争就像是李世民预测的那样,在高延寿出兵的时候机已经注定了他的失败,尽管他想要挽回战局,想要分兵几路击退唐军,然而高丽军的阵形已经乱了,胜利对他来说已经遥不可及了,此战唐军大胜。
失败后的高延寿率残部逃上山,然而令他想不到的是李世民早已经算准了一切,甚至连他的退路也没有少掉,在此等候的李道宗毁了他退路上的所有桥梁。被唐军团团围住。高延寿终于知道了大势已去,同来的十五万大军溃散,而今身边只剩三万余人。后悔莫及也别无他法,摆在他面前的只余下两条路,背水一战全军覆没,投降保存余下的兵力。于是高延寿向唐军乞降。
☆、第三十四章:沙场朔气传金柝
第三十四章:沙场朔气传金柝
与高延寿一战,高丽举国震惊,也许是真的吓破了胆,高丽放弃了主动出击的所有企图,一心一意坚守。在唐军驻扎的时候也只是在明处设置岗哨,而不设沟堑堡垒,即使逼近高丽城池,高丽军队也没有敢出兵骚扰的。
在胜利之后之前自然必不可少的要召开一次会议,决定接下来的战略决策。
“安市城地势险要、士兵精良,其城主亦是智勇双全,当初莫离支叛乱时,城主不服命,莫离支久攻不能取胜,只好仍由他管理此城。”李世民指着地图上的安市分析“这样来看如果我军要攻克安市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停顿了一下李世民指着面的建安成道“而建安城兵力微弱、粮食稀少,如果出其不意进攻它,必然能够取胜。我们可带兵先去攻建安,建安城攻下后,则安市城便如在我胸腹中,这正是孙子兵法所说的‘城有所不攻’的道理”
“皇上臣以为不妥”李绩进谏道“建安在南面,安市在北面,而我方军粮都在辽东城;如今我们越过安市去进攻建安,假如敌人切断我方运粮通道,那将怎么办呢?倒不如先去攻打安市,攻下安市,则可以一鼓作气轻取建安”
李世民有些犹豫,李绩说的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他有种预感安市必定不会像那么顺利的攻克,如果久攻不下势必会耽误行军的进程,打持久战对唐军很不利,他们也拖不起,也会影响士兵们的士气。
“皇上,臣有一计不知该说不该说?”高延寿道,对于曾经的敌人,现在的上司,高延寿心中有些复杂,李世民作为侵略者侵略自己的家乡,按道理他是该心存嫉恨的,可是在相处了这段时间后高延寿却嫉恨不起来,并且为李世民的气度所折服。仅仅从李世民可以让自己这个本应是俘虏的人来参加决策这件事就可以看出李世民的胸襟有多大,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古往今来又有几人可以做到,然而李世民做到了,单凭这点这个人就值得自己追随,高延寿也相信高丽如果到了李世民的手中会发展的更加强大。
不再犹豫,得到李世民的准可后高延寿道“臣以为攻打安市不可行,理由刚刚皇上已经说过了,但是臣认为我
喜欢梦回大唐请大家收藏:(m.blbook8.com),免费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